海南经济为什么排名倒数第四?海南经济怎么突破重围
■ 文 | 宋鸿兵
海南自1988年成为经济特区,至今30余年,不过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其他特区。比如1988年时深圳GDP是88亿,海南省是77亿,两者在一个量级上,但到了2018年,深圳GDP已突破24000亿,海南才4800亿,一个深圳市相当于五个海南省。
为什么同样的特区政策,在深圳和海南不同的文化土壤、不同的文化资本环境之中,结出的果实差距竟如此巨大?
我在9月底去参加海南自贸区的一个论坛时,一直带着这样一个疑问。各路专家讨论得非常热烈,每个人都献计献策,激情洋溢地觉得海南大发展的时代终于要来了。不过我心里一直不明白,这些说法以前也有,但是为什么30年之后,很多看似合理的计划却没有落实、没有开花结果呢?
我认为问题应该出现在“文化资本”上。这次和社科院的一位研究员的谈话印证了我的想法。这位研究员就是海南籍,世世代代生活在海南,所以他有一种海南人看问题的视角;同时由于他在社科院工作了30年,在北京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,制定国家全方位的战略规划,所以他又有一种全国性的思维。很少有人能同时兼具这两种思维方式和思维角度,和他讨论海南这30年的发展这个问题,让我觉得很有启发。
首先,作为一个海南人,是怎么看待外部世界的?他认为海南人有着强烈的区分自己人和外来人的意识。海南人把外来者统称为外地人,而海南本土人,是黎族、苗族、闽南人、广东人的移民,在经过千百年的同化之后,才变成了海南本地人,形成了海南独特的本土文化。
这也让我想到了一个更大范围的问题。比如台湾出现的本省人和外省人之争,香港的本港人和大陆移民之间的观念差距。他们都共同生长于一种岛屿的文化,意识中有一种深刻的,跟生活在陆地上的人不一样的思维方式。这是我们以前没有意识到的,但是意义非常重大。
海南人的“自我认同”,与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地方的自我意识,强烈程度大不一样。因为大陆毕竟有土地相连,自我意识停留在一个比较抽象的文化层次上。而海南本土的海岛文化中,具有一种非常典型的岛屿文明的基因。
所谓岛屿文明,某种意义上来说非常开放,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却又非常封闭。说开放是因为海岛的四周都是海,而海自古以来就是商业贸易、文化交流的通道,只要有船就可以去任何地方,有一种主动权,从这个角度讲岛屿文明是开放的。但岛屿文明同时又是封闭的,因它他害怕外面的人轻易进来,外人进来也很自由,我自然会觉得心里很不踏实,这可以表现成一种内心深处的恐惧和担心。为什么会担心?
岛屿文明担心外部世界的一个心理根源,在于整个海岛的大环境,天然就是孤立和脆弱的。它担心外来人多了,我们这里还能不能够发展,甚至还能不能够生存?
比如海南本土人怎么看待大量外来人口进入海南?他们的第一反应是会意识到我们的淡水资源够不够?因为海南岛的水资源完全是靠天吃饭。打开地图,海南岛中南部是高山区,最高峰海拔1800多米,但是离海岸太近了,只有一百多公里。
想象一下,所有河流都是从1800米的高山,在一百多公里的非常短的流经区域里,经历一个巨大的落差,很快就会冲入大海。所以每次下雨之后,水流的速度大大超过我们的想象,根本留不住雨水。
此外,海南的雨季和旱季分明,每年5月到10月是雨季,降雨量达到全年的80~90%,获得淡水的时间窗口有限,而且由于水量太大,地势落差太大,尽管雨水很多但也留不住。因此海南真正能够有效利用的水资源并不太多。
同时海南岛还有一个特点,由于常年高温,水的蒸发量远远超过我们想象,蒸发量是降水量的两倍。
因此海南岛其实是非常干旱的,可以说是一个被雨水包围的非常缺水的岛屿。据《海南省千年自然灾害史料集》统计,最近1000年之间,海南的农业平均每1.3年爆发一次旱灾,这个数据让我非常震撼。
海南本地人是世世代代,上千年来在这样一个脆弱的生态环境之下,为了生存拼命挣扎,他们能够敏锐地意识到,自己这个环境是非常脆弱的。所以当面对外来人口大量涌入,他们会有什么感觉?
内地人认为可以把海南建成一个旅游中心,让全国人民都到海南来度假,或者把它作为一个养老中心,全中国人都到这来养老,而这根本不现实。海南现在1000万人口已经接近生态承载力的上限了,脆弱的水资源难以满足更多人口的用水需求,要求海南无限制地接纳内陆大量人口的涌入,从自然生态和水资源的角度来说,这是不现实的。
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,海南人对于经济发展有自己的观念,这种观念是经过数千年,和本土文化、生态环境等密切融合在一起的。
如果我们换位思考,站在海南人的立场上来想海南的经济发展,你立刻就会发现很多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本质性问题。比如海南人怎么看待这30年来海南的经济发展?这位海南籍的研究员的说法让我觉得很受震撼。他说,从自己一个海南人的视角看来,内地人来了一波又一波,从80年代开始炒房一直炒到现在,给海南带来的就是钢筋水泥烂尾楼,炒高了房产价格,炒高了物价,把祖先世世代代栖息的土地给征走了,虽然给了农民一些补偿,但是这些钱他们很快就挥霍一光,而且这些失地农民在发展过程中没有能够提高自己技能的机会,只是坐吃山空。最后由于内地人把控了所有经济资源,所以海南人只能去从事一些工资非常低的初级服务业。
不同视角带来的不同感受。我们内地人认为,大陆的投资给海南带来了资本和机会,是件大好事,是在拯救他。而海南人却觉得你是在掠夺他的经济资源,在剥夺他的发展机会,把他边缘化。
几乎我碰到的每一个海南人,都非常不愿意把海南发展成一个旅游岛。他们认为全世界靠旅游发展的国家和地区,有哪一个是发达国家?有哪个靠旅游做到高度繁荣,使自己成为一个发达经济体呢?没有!因为旅游业是别人挣了钱之后到你这里来消费,而你只是被动的,当游客不来了,你的经济就垮了。就像现在的台湾,大陆游客不去了,经济就大受影响。
海南人还对与大陆加强联系心存疑虑。比如我在演讲中提到应该兴修琼海跨海大桥,提高互联互通的经济效率。但是海南人想的可能是,你们外地人如果通过跨海大桥能够更多地跑到我们海南来,我们的资源就更少了,我们边缘化的程度会更深。
我们没有意识到海南人的心理状态,跟我们想象和理解的完全不同,而这可能就是30年来海南本地人缺乏参与经济发展热情的关键原因。在任何地方搞经济发展,如果当地百姓不积极踊跃地参与进来,会有什么后果?这是问题的本质。为什么当地人不踊跃参与?因为他没有获得好处,被边缘化了,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够要求他积极参与呢?
那么海南人自己想干什么?有什么发展思路?这也是我很关心的一个问题。我同这位社科院的研究院聊,他说我们海南人,几百上千年以来,发展的重心在南洋,不管是做贸易,还是到那发展农业,很多都是从海南出去的。所以数百年以来,所谓南洋地带跟海南岛有一种非常深刻的血缘、人脉和市场的联系。
所以他认为,对海南来说最好的发展方式应该是向南洋发展,而向南洋发展就要靠制造业。广东珠三角的制造业不是劳动力成本太高吗?海南人工才一两千块钱一个月,如果广东能够把一些制造业转移到海南,不仅离南洋市场距离更近,还有先民们留下的巨大人脉资源,在南洋立刻就能打开市场。
而且海南人认为,做任何事情都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技能,才能带来真正的富裕。他们认为要靠产品、靠劳动才能创造财富,如果有了简单的制造业,就可以训练整个岛民提升技能水平。台湾人原来的素质也不是很高,但从简单制造业起步,一点一点学到了制造业和工业化要求的精准、纪律和各种技能,不断学习,不断提高,然后才能做芯片。新加坡最开始也是什么都不懂,靠最简单的加工业,一点一点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,现在才能够做高精尖的科技研发、高精尖的金融服务业,还成了全世界最大的集装箱转运港。
海南的发展当然也要服从这个规律,不能一上来就搞高精尖的先进制造业。海南本土没有这个人才,那就需要从其他地方高薪聘请,而海南本土人仍然只能从事低端服务业,那就永远也提升不了阶层。
但是,如果给海南机会和条件,让它一步一个台阶地往上走,先从事简单的加工制造开始,逐渐升级,那海南岛就有可能获得高速可持续的经济增长。关键是要锻炼整个海南岛全体老百姓,让他们能够适应现代的工业经济,能够从工业化过程中学到必要的技能,然后不断地进化。
要打通海南的进化通道,我认为必须要遵循三个基本的原则。第一,没有海南人积极参与的任何战略都将是失败的战略;第二,没有大规模普遍提高海南人技能的发展,都是有限的发展;第三,没有融入海南本土文化的技术进步,都是肤浅的技术进步。
我们应该把思考海南发展的思路再放大一些,放大到理解台湾和香港问题上。他们都是岛屿文化、岛屿经济,而岛民心态是不同于大陆心态的。他们由于天然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有限或者比较脆弱,所以内心深处比大陆居民要更加敏感,更加脆弱,更加害怕失去自我。所以很多我们认为对他们有利的事情,他们未必会领情。
岛屿文化历经数百上千年的演化,跟大陆的文化心理有很大不同,这是大陆寻求与岛屿共同发展时必须要首先理解的。如果连对方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都没搞明白,你怎么能够跟对方成为知心的好朋友,怎么能够赢得对方的信任呢?人家不信任你,他凭什么要按你说的方法来呢?我们在想海南问题时,思维陷入了一种很大的局限,或者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。
我们这里只是希望提出一个问题,假如你是海南本土人,假如你实实在在生活在那里,你会怎么看这些新来的政策?你会希望这些政策怎么落地?怎样才能调动起你的热情?这决定了海南未来30年或者更长时间,是不是真的能够发展出高度繁荣的经济和文化,是不是真正能够在中国经济版图中异军崛起。
本文节选自鸿学院微课堂,请搜索【宋鸿兵观天下】公众号,了解课程详情!